健康养生职业病预防日常健康
导语:我们都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一个事实:我们很累。快节奏的生活迫使我们把体力和精力都用到了极限,慢性疲劳淹没了我们。在所有来访的职场人当中,IT行业的从业人员无疑是慢性疲劳症状最为明显的一部分人群。面对这样的情况,考虑IT行业的工作特性,听心推荐大家试一试认知行为疗法吧,在战胜疲劳的诸多方法里,它的效果非常不错,又可以独立完成。
有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士走进心理咨询室,他们传递和表达着这样的一个信息:我很累,很疲倦,没有动力也缺乏激情。而在这些人群当中,以IT行业的从业人士症状尤为凸显,治疗过程尤其艰难。行业环境、竞争压力、前途迷惘、一成不变、缺少变化……等等特性,造就了IT行业人士成为了慢性疲劳的根据地,很多人发现自己的身体好像被抽离了力量和勇气,变得疲劳、倦怠、对生活缺乏期待,由此而带来的职业倦怠、生活无望,压抑、苦闷等等负面情绪充斥着整个行业,让这个朝阳行业越来越具有两面性——社会意义上的朝阳和心理意义上的低谷。
面对这样的一种境况,除了走进心理咨询室之外,有没有其他的办法赶走疲劳?我有一位熟识的朋友Andy,恰好在这样的行业之中,他说:“我很累,可是我去哪儿找时间到你那儿解压、放松啊?不是担心经济上的,而是没有那个时间和精力。除非我愿意放弃现在的工作,放弃现在的收入,承担随时有可能被挤掉的风险。”Andy所说的未必不是危言耸听,但至少说明了一个现实,那就是如果慢性疲劳还没有彻底摧毁人们的底线,那么走进咨询室寻找专业帮助,并不会成为人们的选择。更好的选择,是有一种办法,可以在现有的环境和条件下,让我们独立的完成治疗过程,并且不会花费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因此,听心推荐大家试一试认知行为疗法。
从认知行为治疗的角度看,慢性疲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我们生活中发生的系列事件的最终结果。我们遭受的全部压力再加上不良生活习惯,总起来成为了一个负数:我们的精神和身体压力太大,导致失去平衡,失衡的生活又导致了慢性疲劳的出现。从原理上看,就这么简单。而想要消除慢性疲劳就一定要找到真正的根源:制造疲劳的罪魁祸首是我们理解和处理生活问题和健康问题的态度和方法。我们如果细心一些,可以发现,那些在生活中经常感觉疲劳的人,常出现很多种非理性、非现实思维。而研究结果也一再表明,认知重构法可以减轻疲劳并帮助我们恢复生活平衡。而总结起来,这个适合我们的,可以独立完成又能够根本上解决慢性疲劳恢复每日能量的解决方案就是:改变思维方式。我们的疲劳是可以医治的,因为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都是可以改变的。
认知扭曲:非理性思维
越来越多的健康心理学家们发现,人们必须从多种角度来审视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否则就永远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引起慢性疲劳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认知扭曲,或者可称为(部分或全部)建立在假象、谬误及违背生活现实的臆断之上的认识。疲劳与不切实际的认知和行为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关系,而这种认知与行为在妨碍我们获得简单与平衡的生活。因此,克服日常疲劳的方法就是认知重构法。
认知重构法的基本观点是:你对周围人和事件的解释,而不是人和事件本身,会影响你的情绪和你作出的反应——人在烦躁不安的时候,往往坚信事情非常糟糕,结果非常可怕。心理学家认为,这一思维过程是对事情的“恶化”或“灾难化”。这就是大多数人都可能有的非理性思维——当然,这里的非理性只是“不切实际”的意思。现在让我们来认识一下种种非理性思维:
1、指责:没有理由地责备他人
2、非此即彼型思维:把生活看得要么阳光灿烂,要么漆黑一片
3、诅咒(消极否定):对自己、他人及社会过分苛求
4、情绪化推理:认为自己的情绪状态就是社会现实的反应
5、我一分钟也受不了(极低的挫折耐受力):当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极容易灰心丧气
6、仓促下结论:缺乏必要的证据就对人和事下结论
7、扩大化(强调消极面,使之灾难化):过分夸大形势的消极面
8、心理过滤:过分注意某些细节,却忽略同一事件中的其他重要细节
9、猜测他人的想法:以为自己知道他人的想法、感受和计划
10、缩小化(忽略积极因素):不适当地轻视自己的优点或成就
11、过分概括:使用“从来不”“总是”这类词语,把一个人的特点泛化为所有人的特点
12、完美主义:要求世人所有人和事都完美无缺,只能使人过多地消耗能量,产生疲劳
13、归罪于个人:因为一些消极事件责备自己